你怎麼想,你就會怎麼感覺
2025/04/14
有一次課程上,一位學員說:「我老公常常遲到,明明答應要準時,卻總是讓我空等。我氣他不守信用,也氣自己總是一次次原諒他。」
她說這段話時聲音低沉、情緒激動,但接著又說:「也許他工作真的太忙了吧,我不應該這麼敏感。」
這就是我們常見的大腦合理化。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說過:「我們以為是因為某些原因而感到某種情緒,但事實上,是情緒早已啟動,只是大腦試圖編出一套合邏輯的故事去解釋它。」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生氣,是因為「對方讓我等太久」,但真正讓我們受傷的,可能是內心更深層的孤單、忽視,甚至來自童年被遺棄的感受。
大腦為了讓我們「能夠繼續生活」,會快速地提供一個「看起來有道理的理由」來平衡當下的不適,卻掩蓋了真正需要被照見的情緒根源。
身心靈觀點認為,情緒是一種訊息,而不是問題本身。
我們的思考模式(belief system)會影響我們如何感覺,而這些模式可能來自家庭教育、過往創傷、社會框架……等。
例如:
綜上所述,其實這些都不是「當下事件」的直接結果,而是過往經驗與信念的疊影。
我們之所以認為「我並沒有被過去影響」「我現在會這樣是理性思考後的結果」,即是因為大腦會為我們提供合理化的理由,試圖紓解我們當下的情緒。
與其追著每一個情緒起伏的表層原因,不如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真的來自眼前這件事嗎?還是來自過去的某段未解的記憶?」
練習觀察自己的自動反應,察覺背後的信念與傷口,是療癒與成長的起點。
你會發現,情緒是通往內在真相的門,不是你應該壓抑的毒藥,也不是別人造成的麻煩,而是你與自己對話的機會。
你怎麼想,你就會怎麼感覺。但請記得,大腦「告訴你」的理由,不一定是真正引發你情緒的原因。
覺察,是深入身心靈的第一步。
因為只有當你願意看見真相,那些一直反覆出現的情緒,才會被真正理解。
「覺知並不會讓痛苦消失,而是讓你終於不再逃避它。」
讓我們從此刻開始,對自己的每一份情緒,溫柔地說一聲:我願意了解你。
她說這段話時聲音低沉、情緒激動,但接著又說:「也許他工作真的太忙了吧,我不應該這麼敏感。」
這就是我們常見的大腦合理化。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說過:「我們以為是因為某些原因而感到某種情緒,但事實上,是情緒早已啟動,只是大腦試圖編出一套合邏輯的故事去解釋它。」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生氣,是因為「對方讓我等太久」,但真正讓我們受傷的,可能是內心更深層的孤單、忽視,甚至來自童年被遺棄的感受。
大腦為了讓我們「能夠繼續生活」,會快速地提供一個「看起來有道理的理由」來平衡當下的不適,卻掩蓋了真正需要被照見的情緒根源。
身心靈觀點認為,情緒是一種訊息,而不是問題本身。
我們的思考模式(belief system)會影響我們如何感覺,而這些模式可能來自家庭教育、過往創傷、社會框架……等。
例如:
- 容易覺得別人看不起你的人,可能內心深處有「我不夠好」的信念;
- 常常把他人的批評聽成攻擊的人,可能在童年被嚴厲對待;
- 對愛遲到的人過度反應者,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曾經歷被遺忘或忽視;
- 不敢把話說出口的人,可能來自童年時常被打斷、不被傾聽,或曾因表達自己而被責罵、羞辱,於是選擇沉默或討好;
- 外表看起來驕傲、堅強,內心卻很容易自責的人,可能來自成長過程中被期待「要完美」「不能出錯」,錯誤會被放大檢討,因此學會用驕傲與自信武裝自己;
- 容易生氣或控制欲強的人,可能從小處在不可預測或缺乏安全感的環境,無法掌控局勢,長大後會習慣用「控制他人」來換取內在的安全感,用憤怒掩飾恐懼;
- 總是拼命討好、無法拒絕的人,在愛中被附加條件(只有乖、聽話才有愛),或被教導「不可以讓別人失望」,容易把別人的需求擺在自己之前;
- 習慣冷漠或保持距離的人,可能曾經在親密關係中被背叛、忽略,甚至遭受情感創傷,因此築起高牆、切斷與人連結;
- 無法信任他人、過度懷疑的人,可能來自童年經驗中,承諾常常被打破,或重要他人行為反覆不一致;
- 容易迷信、過度依賴占卜或指引的人,可能來自成長過程中缺乏自主決定的經驗,或做了錯誤選擇後受到重大打擊與批評。也可能來自家庭氛圍中本就重視命理、運勢。他們在潛意識裡覺得「自己無法做出正確選擇」「做選擇會有後果」,於是轉而尋求外部力量來提供安全感與方向。
綜上所述,其實這些都不是「當下事件」的直接結果,而是過往經驗與信念的疊影。
我們之所以認為「我並沒有被過去影響」「我現在會這樣是理性思考後的結果」,即是因為大腦會為我們提供合理化的理由,試圖紓解我們當下的情緒。
與其追著每一個情緒起伏的表層原因,不如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真的來自眼前這件事嗎?還是來自過去的某段未解的記憶?」
練習觀察自己的自動反應,察覺背後的信念與傷口,是療癒與成長的起點。
你會發現,情緒是通往內在真相的門,不是你應該壓抑的毒藥,也不是別人造成的麻煩,而是你與自己對話的機會。
你怎麼想,你就會怎麼感覺。但請記得,大腦「告訴你」的理由,不一定是真正引發你情緒的原因。
覺察,是深入身心靈的第一步。
因為只有當你願意看見真相,那些一直反覆出現的情緒,才會被真正理解。
「覺知並不會讓痛苦消失,而是讓你終於不再逃避它。」
讓我們從此刻開始,對自己的每一份情緒,溫柔地說一聲:我願意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