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其實是一種「心理綜合症」
2022/08/15
前言
研究發現,選擇拖延,會導致較高罪惡與焦慮感,也會引發低自尊、精神狀態差,最終誘發憂鬱症、暴食症等精神疾病。
慣性拖延不但會引發身心問題,亦會拖累睡眠和生活品質;甚至恐誘發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慣性拖延5大心理因素
1. 害怕失敗/完美主義
凡事都想等到擁有十足把握才願意動手做,因此遲遲不願起步(追求太多反而力不從心的感覺)
2. 逃避成功/害怕負擔更多責任
覺得成功需要付出太多時間與心力、害怕成功後會改變現有生活,所以選擇留在原地(舒適圈),隨時給自己緩衝的空間
3. 假象掌控權/抗拒型拖延
故意拖延而讓事情的進度感覺掌握在自己手上,藉此牽制權威者(例如上司主管、嚴厲父母)的進度
4. 逃避無助的情緒
面對沒有經驗的事務,不知道從何下手,又無人可以尋求幫助,導致心理壓力驟增,只能藉由拖延來緩解,或期望自己拖延後會有人跳出來幫忙
5. 害怕面對不確定因素
遇到困難或瓶頸時,因為不確定接下來要怎麼解決?或不知道要耗費多少時間與心力,因此優先選擇去做能夠”快速完成”的小事,最終敗給這些小事帶來的滿足感(不用負責、短時間就能完成、輕鬆可掌控),反而延誤了正事
凡事都想等到擁有十足把握才願意動手做,因此遲遲不願起步(追求太多反而力不從心的感覺)
2. 逃避成功/害怕負擔更多責任
覺得成功需要付出太多時間與心力、害怕成功後會改變現有生活,所以選擇留在原地(舒適圈),隨時給自己緩衝的空間
3. 假象掌控權/抗拒型拖延
故意拖延而讓事情的進度感覺掌握在自己手上,藉此牽制權威者(例如上司主管、嚴厲父母)的進度
4. 逃避無助的情緒
面對沒有經驗的事務,不知道從何下手,又無人可以尋求幫助,導致心理壓力驟增,只能藉由拖延來緩解,或期望自己拖延後會有人跳出來幫忙
5. 害怕面對不確定因素
遇到困難或瓶頸時,因為不確定接下來要怎麼解決?或不知道要耗費多少時間與心力,因此優先選擇去做能夠”快速完成”的小事,最終敗給這些小事帶來的滿足感(不用負責、短時間就能完成、輕鬆可掌控),反而延誤了正事
形成拖延症的背後原因
1. 生活中充滿”被控制感”
從小就被掌控慾強的父母要求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若孩子正面反抗無效,久而久之,孩子便將「拖延」形成一種「被動反抗」模式。
2. 自尊心低
在相對不受重視、很少被肯定、沒有光芒、不被支持的環境下成長,於是任何事情更傾向於被動解決或較難容忍失敗
從小就被掌控慾強的父母要求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若孩子正面反抗無效,久而久之,孩子便將「拖延」形成一種「被動反抗」模式。
2. 自尊心低
在相對不受重視、很少被肯定、沒有光芒、不被支持的環境下成長,於是任何事情更傾向於被動解決或較難容忍失敗
改變拖延3招
- 把口頭禪從「可是」改成「沒問題」
如果每次有人對你建議一件事,你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否定/反駁的,那麼你可以試試改變你的說法……
例如:把「可是如果發生某某情況的話怎麼辦?」改成「沒問題,那如果發生某某情況的話可以怎麼做呢?」
也就是先運用語言,將腦中的慣性否定變成肯定。
當習慣”肯定”之後,積極度也會從被動漸漸轉為主動。 - 提高滿足感,減輕大腦負擔
為什麼我們總在要做一件重要事情之前摸魚呢?
例如,我知道要在今天之內完成一份報告,但我選擇先做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譬如看短影片、查看訊息、整理桌面。真正的心理原因是:因為這些小事可以快速滿足”可立即完成”、”不須承擔後果”、”能自己掌控”等特性。
所以我們也可以賦予重要計畫這些特性:
(1) 設定容易達到的目標,將100%分成十份去執行,例如每周看一本書,不如變成每天看10頁。
(2) 把每次執行時間縮短,並在完成後給予自己獎勵或放鬆時間。例如,完成報告需要2小時,則可以設定鬧鐘,讓自己每半小時休息一下或獎勵自己看個輕鬆短片、吃個點心。
當大腦中面對這件事的壓力降低了,就會讓人更有動力去執行。 - 了解「拖延背後的真正感受」
“一旦我開始做這件事,我可能會……”
逃避某件事通常不是害怕事情本身,而是為了逃避這件事預期會引發的感受。
例如:做某件事可能會暴露我的缺點、我可能會因失敗而被責備……等。
這時候,「先解決問題不如先解決情緒」。知道自己卡住的情緒在哪,才能撫平不安,從源頭根治拖延。
結論
拖延不是一種習慣,而是反映內心恐懼與不安的心理綜合症。它不僅表現在工作上,也會表現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
例如:一段感情中如果害怕承諾或怕被對方看到缺點,就可能用拖延來迴避與對方產生更進一步的關係,藉此延緩需要付出的心力。
拖延本身沒有好壞,問題出在「拖延背後的心理因素是否會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困擾?」
如果拖延反而會讓你感到內疚、更加不安、焦慮、失眠…等負面狀況,建議花點時間正視自己的想法,並做出改變,才是更好的調解方式喔!
拖延不是一種習慣,而是反映內心恐懼與不安的心理綜合症。它不僅表現在工作上,也會表現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
例如:一段感情中如果害怕承諾或怕被對方看到缺點,就可能用拖延來迴避與對方產生更進一步的關係,藉此延緩需要付出的心力。
拖延本身沒有好壞,問題出在「拖延背後的心理因素是否會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困擾?」
如果拖延反而會讓你感到內疚、更加不安、焦慮、失眠…等負面狀況,建議花點時間正視自己的想法,並做出改變,才是更好的調解方式喔!
延伸閱讀
開啟身心療癒,從此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