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音波生活事業 SHINE BORN
  • Home
  • ABOUT
  • PRODUCTS
    • 晶萃霜
    • 晶萃墨泥
    • 彩光頻率晶油
    • 石墨烯極透水光燈泡面膜
    • 超導微晶煥活噴霧(神仙水)
    • 花沐高頻香浴乳
  • 質感生活
  • Contact
  • 療癒專欄
    •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
    • 你怎麼想,你就會怎麼感覺
    • 透過看見別人,我們可以看見自己
    • 眼睛的心靈語言
    • 阿育吠陀與中醫五行的對應
    • ​喉嚨緊繃的心靈語言:理解內心訊號與自我調節的智慧
    •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 憤怒源於內在的無助
    • 抗拒改變的覺察
    • 如何判斷脈輪失衡?不同脈輪代表的意義。
    • 脈輪食療與水晶、花朵對照表
    • 8種與心理情緒有關的癌症
    • 不可不知的腎上腺疲勞症候群
    • 不敢表達情緒的你到底怎麼了
    • 父母與孩子的安全型依附關係
    • 拖延其實是一種心理綜合症
    • 討厭被已讀不回的心理因素
  • 常見問題

父母與孩子的「安全型依附關係」

​2022/07/29
圖片
前言:
​“依附理論是關於人類個體之間關係的心理學、演化論和行為學理論。幼兒需要與至少一名主要照顧者建立關係,以促進正常的社交和情感(能力)發展。”
 
“與依附相關的嬰兒行為主要是在壓力情況下尋求接近依附對象。嬰兒會依附於那些在與他們的互動中敏感和反應靈敏的成年人,並且在大約六個月到兩歲的這段時間裡,他們會在幾個月內保持一致的照顧者身份。”
 
“在這個時期的後期,孩子們開始使用依附人物作為探索和返回的安全基地。撫養者的反應導致依附模式的發展;這些反過來又會導致孩子的內部運作模式,這些模式將指導孩子在以後的關係中的感受、想法和期望。失去依附對象後的分離焦慮或悲傷被認為是依附嬰兒的正常和適應性反應。”
 
“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發展了嬰兒多種依附模式的理論:安全依附、迴避依附、焦慮依附與混亂的依附。後來被發現,該理論也擴展到成人的依附,包括所有年齡段的同伴關係、浪漫和性吸引力以及對嬰兒或病人和老人的護理需求的反應。”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孩童在”六歲以前”的經歷會深深影響他們往後的人格發展。但仍在懵懂階段的孩子往往是以身體動作來探索世界。因此他們的肢體習慣就成了人格發展的一大影響因素。
在一場實驗中,當母親與一歲的孩子共同進入到一個陌生空間,此時母親被實驗人員叫走,藉此觀察孩子在陌生環境下的反應,並總結歸類出四種依附模式:
  • 安全型依附(約占60%):
    此類型的孩子會在媽媽身邊的安全範圍內探索陌生環境。
    但當媽媽離開後便會呈現不安、沮喪甚至哭泣,而當媽媽重新返回時,孩子會主動迎接,情緒也較容易被母親安撫。
  • 逃避型依附(約占15%):
    此類型的孩子能獨立在空間中玩樂,較少探索行為。
    當媽媽離開時沒有太大反應,而媽媽返回後,孩子也呈現冷漠狀態,很少表達情緒。
  • 矛盾型依附(約占10%):
    此類型的孩子不以媽媽作為安全範圍,而是勇於在陌生環境中探索。
    而媽媽離開時,孩子會呈現焦慮、沮喪,但當媽媽返回時,孩子會持續表現沮喪甚至生氣,並拒絕媽媽親近,行為矛盾。
  • 混亂型依附(約占15%):
    此類型的孩子不符合上述三種,行動混亂不一致。想尋求媽媽安慰,但又會突然拒絕媽媽靠近,甚至感到驚恐想逃避。或者就是呆愣在那裏,像是當機一般不做出任何反應。
這四種類型的產生取決於父母平常對待孩子的方式。
 
有一派行為主義學家告誡父母:「當寶寶哭泣時,不要安慰與擁抱,否則會造成寶寶的過分依賴,知道只要”哭”就能嚐到甜頭。」
 
但當「父母刻意不回應孩子的需求」時,孩子真的會變得比較獨立嗎?
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發現,那些成長後獨立不哭鬧的孩子,反而都擁有一位經常給予回應的母親。

她發現上述四種依附類型的孩子,通常擁有以下經驗:
 
  • 安全型:
    當寶寶運用肢體、哭鬧提出需求時,父母往往能夠給予回應。
    寶寶會經由這些經驗知道:「當我有需求時,會有人來幫助我。」
    因而獲得安全感。
  • 逃避型:
    當寶寶提出需求時,父母往往不予回應、或者以憤怒的情緒回應。
    寶寶就會理解為:「當我有需求時不會有人理我,我會被忽略、不受重視。」
    導致他們漸漸不願意提出需求。
  • 矛盾型:
    當寶寶提出需求時,父母有時回應、有時不回應。
    此時寶寶會充滿焦慮,因為他無法確信下一次提出需求時會不會被忽略?
    ​
    因此造成他本能的想與母親親近,卻又害怕被無視的矛盾心理。
  • 混亂型:
    ​
    此類型寶寶通常遭受父母以極端情緒回應(打、罵)。
    造成父母同時成為他經驗中”安全感”與”痛苦感”的來源,導致寶寶的世界混亂、無法表現一致感受。
而瑪麗·愛因斯沃斯更進一步在這些受試的孩子成年後再次對他們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孩子與一歲時的依附類型一致。也就表示,在沒有刻意改變的情況下,兒時與父母建立的依附類型會持續影響著他們直至成人。
但試問有哪個父母希望孩子沒有安全感呢?
為了滿足日新月異的生活,現代雙薪家庭父母大多為工作奔波勞碌,或許連照顧自己情緒都來不及,更何況能夠一一耐心應對孩子的需求了。
 
其實,父母帶給孩子的應對方式莫也不是映射出他們小時候的依附模式。
所以,要想在自己與下一代之間發生改變,就必須先理解「童年發生的事件帶給你什麼感受」?
​
人類不是木頭,我們需要被愛、被理解,與他人建立連結,並從經驗中衍伸出我們對待別人的行為模式。
若我們已經深深烙印「沒有安全感」的信念,也會造就我們日後形成迴避、焦慮型人格,自然也無法安心經營人際關係。
回憶起童年或與父母的關係時,您有什麼感受呢?
讀完這篇文章,邀請您開始覺察自己心中那個曾經受傷的「內在小孩」,從而找出自己在面對各種關係時自我設限的根本原因。
​開啟自我療癒之旅。

圖片


​療癒句:我是安全的,我充分信任生命的過程,我信任自己與他人,我愛自己並肯定自己。

開啟身心療癒,從此刻開始
SHINE BORN LIVING
  • Home
  • ABOUT
  • PRODUCTS
    • 晶萃霜
    • 晶萃墨泥
    • 彩光頻率晶油
    • 石墨烯極透水光燈泡面膜
    • 超導微晶煥活噴霧(神仙水)
    • 花沐高頻香浴乳
  • 質感生活
  • Contact
  • 療癒專欄
    •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
    • 你怎麼想,你就會怎麼感覺
    • 透過看見別人,我們可以看見自己
    • 眼睛的心靈語言
    • 阿育吠陀與中醫五行的對應
    • ​喉嚨緊繃的心靈語言:理解內心訊號與自我調節的智慧
    •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 憤怒源於內在的無助
    • 抗拒改變的覺察
    • 如何判斷脈輪失衡?不同脈輪代表的意義。
    • 脈輪食療與水晶、花朵對照表
    • 8種與心理情緒有關的癌症
    • 不可不知的腎上腺疲勞症候群
    • 不敢表達情緒的你到底怎麼了
    • 父母與孩子的安全型依附關係
    • 拖延其實是一種心理綜合症
    • 討厭被已讀不回的心理因素
  • 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