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看見別人,我們可以看見自己
2025/04/11
「我們對他人的批評,往往只是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控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我們每天都在與人互動,無論是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社群媒體上的陌生人。
但你是否曾經注意到,有些人特別容易「踩到你痛處」,而有些人則讓你產生莫名的好感或抗拒?
佛洛伊德曾提出「投射(Projection)」這個概念—--當我們無法接受某個自己內在的特質、渴望或情緒時,潛意識會把它投射到別人身上,彷彿「那不是我,而是他」。這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但也往往成為了自我認識的重要線索。
一場向內看見真實自己的旅程
在佛洛伊德的門診記錄中,曾有一位年輕男子總是強烈批評一位同事:「他太愛出風頭了、太虛榮了,每次開會都要搶話,真的讓人很反感。」
然而在一次深入的治療對話中,這位男子才逐漸發現,他自己從小就渴望被看見與肯定,卻因成長背景中對「謙遜」的強烈教養,被迫壓抑了這股想被欣賞、被認同的渴望。
他對同事的厭惡,其實是對自己內心「我也想要被看見」的否定與壓抑。那位同事,只是無意中「演出」了他內心深處不敢承認的部分。
每個人,都是我們的鏡子
當我們對某個人有強烈情緒時,無論是憤怒、厭惡、羨慕還是崇拜,不妨暫停一下,問問自己:
• 「他讓我不舒服的地方,是不是我內在某部分不願意承認的自己?」
• 「我羨慕的,是不是我其實也渴望,但不敢追求的?」
• 「我對他失望,是不是因為我曾對自己也有過同樣的期待?」
這些提問,不是為了責怪自己,而是邀請我們用更溫柔、坦誠的眼光去看見「我與他」之間隱藏的連結。
與自己和解,是看見的開始
身心靈的成長,不是要讓我們變得完美,而是讓我們越來越不怕看見真實的自己。
因為只有當我們願意看見那些曾經被壓抑、否定、甚至討厭的自己,我們才有機會讓它們轉化,變成力量、變成溫柔、變成理解他人的橋樑。
所以當你下一次又被誰「惹毛了」、又因誰的某句話感到心悸或委屈時,不妨停下來深呼吸,問問自己:「這個人,讓我看見了我哪個還不太敢面對的自己呢?」
這個提問,是一扇通往自我覺醒的門。
透過看見別人,我們,其實也正在慢慢看見自己。
情緒背後,是尚未接納的自己
簡單來說,我們之所以對某些人特別有情緒,是因為他們觸碰了我們內心深處尚未整合的那一塊。有時候,是我們「壓抑」的部分;有時候,是我們「否定」的部分;甚至有時,是我們「渴望卻不敢承認」的部分。
你是否曾因為別人的成功感到不舒服?那可能是你也渴望成功,但不相信自己值得。
你是否看不起那些過度依賴別人的人?那可能是你從來不敢依賴別人,總是逼自己要堅強。
你是否討厭那些情緒化、愛哭愛抱怨的人?也許是你從不允許自己脆弱,覺得眼淚是軟弱的象徵。
這些「別人」,其實都是生命安排來讓你看見你自己的版本——那些你曾否定、逃避、或還不夠愛的自己。
當我們開始練習這種「鏡子覺察法」,世界不再只是外在的劇場,而變成一座自我療癒的殿堂。
有些人來教你設定界限,有些人來教你愛自己,有些人來激發你的潛能。
甚至那些讓你最不舒服的人,其實是來提醒你:「你準備好面對自己了嗎?」
療癒,不只是關於冥想、精油與靜心儀式,更關乎我們在真實生活中,是否敢於誠實地面對內心深處那個受傷的自己。
與人相遇,是認識自己的起點。
透過看見別人,我們終將遇見自己。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我們每天都在與人互動,無論是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社群媒體上的陌生人。
但你是否曾經注意到,有些人特別容易「踩到你痛處」,而有些人則讓你產生莫名的好感或抗拒?
佛洛伊德曾提出「投射(Projection)」這個概念—--當我們無法接受某個自己內在的特質、渴望或情緒時,潛意識會把它投射到別人身上,彷彿「那不是我,而是他」。這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但也往往成為了自我認識的重要線索。
一場向內看見真實自己的旅程
在佛洛伊德的門診記錄中,曾有一位年輕男子總是強烈批評一位同事:「他太愛出風頭了、太虛榮了,每次開會都要搶話,真的讓人很反感。」
然而在一次深入的治療對話中,這位男子才逐漸發現,他自己從小就渴望被看見與肯定,卻因成長背景中對「謙遜」的強烈教養,被迫壓抑了這股想被欣賞、被認同的渴望。
他對同事的厭惡,其實是對自己內心「我也想要被看見」的否定與壓抑。那位同事,只是無意中「演出」了他內心深處不敢承認的部分。
每個人,都是我們的鏡子
當我們對某個人有強烈情緒時,無論是憤怒、厭惡、羨慕還是崇拜,不妨暫停一下,問問自己:
• 「他讓我不舒服的地方,是不是我內在某部分不願意承認的自己?」
• 「我羨慕的,是不是我其實也渴望,但不敢追求的?」
• 「我對他失望,是不是因為我曾對自己也有過同樣的期待?」
這些提問,不是為了責怪自己,而是邀請我們用更溫柔、坦誠的眼光去看見「我與他」之間隱藏的連結。
與自己和解,是看見的開始
身心靈的成長,不是要讓我們變得完美,而是讓我們越來越不怕看見真實的自己。
因為只有當我們願意看見那些曾經被壓抑、否定、甚至討厭的自己,我們才有機會讓它們轉化,變成力量、變成溫柔、變成理解他人的橋樑。
所以當你下一次又被誰「惹毛了」、又因誰的某句話感到心悸或委屈時,不妨停下來深呼吸,問問自己:「這個人,讓我看見了我哪個還不太敢面對的自己呢?」
這個提問,是一扇通往自我覺醒的門。
透過看見別人,我們,其實也正在慢慢看見自己。
情緒背後,是尚未接納的自己
簡單來說,我們之所以對某些人特別有情緒,是因為他們觸碰了我們內心深處尚未整合的那一塊。有時候,是我們「壓抑」的部分;有時候,是我們「否定」的部分;甚至有時,是我們「渴望卻不敢承認」的部分。
你是否曾因為別人的成功感到不舒服?那可能是你也渴望成功,但不相信自己值得。
你是否看不起那些過度依賴別人的人?那可能是你從來不敢依賴別人,總是逼自己要堅強。
你是否討厭那些情緒化、愛哭愛抱怨的人?也許是你從不允許自己脆弱,覺得眼淚是軟弱的象徵。
這些「別人」,其實都是生命安排來讓你看見你自己的版本——那些你曾否定、逃避、或還不夠愛的自己。
當我們開始練習這種「鏡子覺察法」,世界不再只是外在的劇場,而變成一座自我療癒的殿堂。
有些人來教你設定界限,有些人來教你愛自己,有些人來激發你的潛能。
甚至那些讓你最不舒服的人,其實是來提醒你:「你準備好面對自己了嗎?」
療癒,不只是關於冥想、精油與靜心儀式,更關乎我們在真實生活中,是否敢於誠實地面對內心深處那個受傷的自己。
與人相遇,是認識自己的起點。
透過看見別人,我們終將遇見自己。